这关岩是个神童,11岁的时候就考进了国防科技大学,15岁就成为了华国海事大学的研究生。
20岁的时候他拿了两个博士学位。关岩的父母也是国家的科研人员,他从小而濡目染,对于国家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所以博士毕业之后他直接就特招进入了海军谋研究所。而他的研究方向就是海底锰结核的采集和产业化应用。
大洋底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藏资源,锰结核就是其中的一种。
锰结核是沉淀在大洋底的一种矿石,它表面呈黑色或棕褐色,形状如球状或块状,它含有30多种金属元素,其中最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锰、铜、钴、镍等。此外在锰结核当中还有一些珍贵的稀土元素。
锰结核的大小尺寸变化也比较悬殊,从几微米到几十厘米的都有,重量最大的有几十公斤。这种独特的矿产资源广泛地分布于世界海洋2000~6000米水深海底的表层,总储量估计在30000亿吨以上。
其中以北太平洋分布面积最广,储量占一半以上,约为17000亿吨。锰结核密集的地方,每平方米面积上就有100多公斤,简直是一个挨一个铺满海底。
现在由于世界人**发式增长,以及各国重工业大行其道,陆地上的矿产资源已经岌岌可危了。
而海洋里的锰结核里面蕴含的矿产资源要比地表所探明的矿产资源要多得多。
而这位关岩研究员所研究的课题就是关于海底锰结核的采集和利用。在这一方面米国和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其他各国的前列,已经开始利用这方面的资源。
相比起来,华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
可等到关岩研究员开始研究这一课题之后,华国在这一方面的进展一日千里。在他的主持之下华国研制出了20万吨排水量的“龙宫号”远洋采矿船。
这龙宫号主要是在华国的几艘吸沙船的技术基础上建设而成的。
龙宫号上有大规模的吸力泵,能够把水下2000米,重量300公斤以下的锰结核给吸上来。
此外在龙宫号上还有多个水下机器人,可以同时向海底放出八台水下机器人。
这些水下机器人能够在4000米到5000米之间的海底进行工作,机器人会用机械手臂把海底的锰结核拾起装进机器人配备的金属笼当中,一台机器人下潜一次可以采集3到4吨的海底锰结核。这种采集效率非常之高。
不过对于海底锰结核利用技术来说,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制约问题就是成本过高。
在大洋深处把锰结核采集起来,再把这些锰结核运回国内去提炼,这成本相当高昂。而关岩研究员则是彻底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龙宫号是采用核动力,在这艘船上有一个船用的核反应堆。关岩研究员以此为契机设计了一个小型的冶炼装置。
这个装置以核反应堆发出的电作为能源,对于开采上来的锰结核进行粗加工和熔炼。